面對歐洲監管與美國關稅,德企加速能源與AI產業赴美佈局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4月對歐盟產品加徵10%的基礎關稅,並對鋼鐵、鋁及汽車等項目課徵額外關稅,導致德國企業對美國投資前景的不確定性大幅升高。然而,鑑於美國仍為德國的重要出口市場,大型企業如BMW與Mercedes已相繼擴大其在美國的產能布局;Miele自2023年展開選址作業,並於2024年在阿拉巴馬州設立生產基地。截至目前,約有6,000家德國企業在美設有子公司,僱用人數達92萬人。
相較之下,中小企業多採取觀望策略,但隨著關稅政策趨於明朗,加上部分企業面臨供應鏈重組與市場轉型壓力,近期對於直接投資或收購當地工廠的意願顯著提升。這顯示企業愈加傾向於在美國建立實質生產據點,以降低未來政策變動所帶來的營運風險。
能源與人工智慧(AI)相關產業在赴美投資方面尤為積極,主要原因包括美國相對低廉的能源與勞動成本,以及較歐洲寬鬆的監管環境。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高階管理人才薪資普遍較德國高出50%至100%,亦成為企業投資評估的重要變數。
律師Manny Schoenhuber指出,德國企業在美國的技術與專利能獲得高度法律保護,整體法治環境仍具可預期性與可信度。此外,《通膨削減法案》(IRA)雖未遭廢止,但對於享有稅務優惠的產品(如太陽能板)已加強溯源與認證要求。針對因關稅而產生的成本壓力,渠建議企業與美方客戶坦誠協商,靈活運用契約自由重新訂價,強化在美市場的可持續經營能力。(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