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貨幣市場 > 穩定幣演化三大階段:當去中心化被拋棄,進入華爾街後得到什麼?

穩定幣演化三大階段:當去中心化被拋棄,進入華爾街後得到什麼?

2025/08/28 5

穩定幣的演進,是一部去中心化理想被現實收編的歷史。它從革命工具,諷刺地變為監管的抓手。本文深度解析這場權力轉移,探討我們在效率與自由之間,究竟簽下了什麼樣的魔鬼交易。(前情提要:未來兆元穩定幣的代工廠們,區塊鏈生產專業化時代)(背景補充:日本金融廳正改革加密貨幣稅:降至20%且允許虧損結轉、推動本土加密ETF與日圓穩定幣 )

本文目錄

從比特幣本位到美元思維:穩定幣如何馴服了加密世界的價值觀影子央行崛起:發行商成為全球美元流動性來源監管糖衣毒藥:算法穩定幣殞落並非證明去中心化沒市場數位美元的雙面刃:一鍵凍結、重塑國家主權與個人自由邊界更有效率、還是崎嶇的自由?

在金融與科技的交界處,很少有什麼發明像穩定幣 (Stablecoin) 一樣,在短短數年間,從一個僅屬於密碼龐克 (Cypherpunk) 的實驗品,演變成一個市值數千億美元、撼動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的龐然大物。它的演進史,跨越了不同世代加密用戶的思想與回憶,就像一條奔騰不羈的野生河流,從源頭的去中心化理想,一路流經主流採用的廣闊平原,最終匯入由監管機構築起的高聳水壩之中。河水變得清澈、可控,灌溉了前所未見的金融應用,但我們也永遠失去了它原始的野性與自由。

這不只是一場技術的迭代,更是一場關於權力、信任與價值觀的深刻變遷。穩定幣的定義,已從「去中心化世界的內部計價單位」,悄然轉變為「中心化世界接入去中心化資產的監管橋樑」。這場轉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流動性與便利,卻也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簽下了一份以隱私與抗審查性為代價的無聲契約。問題是,這份契約的條款,我們真的讀懂了嗎?

從比特幣本位到美元思維:穩定幣如何馴服了加密世界的價值觀

穩定幣的第一個巨大貢獻,是徹底改變了加密貨幣使用者的集體意識——從「比特幣本位」到「美元本位」的思維模式革命。時間拉回 2017 年,那是穩定幣的 OG 世代。當時的 USDT 橫空出世,解決了各大交易所因法幣出入金困難,導致的比特幣、以太幣定價混亂的難題。然而當時的交易核心依然是 BTC,一個幣的價值是多少聰 (Satoshi),遠比它值多少美元來得重要,OG 們的信仰是建立一個獨立於傳統世界的全新金融體系,穩定幣只是一個可以串聯各大交易所幣價,便利給搬磚者的工具。

但到了 2021 年,隨著 DeFi Summer 的烈火燎原,場景已截然不同。USDT 與 USDC 成為了絕對的主流交易媒介與合約計價單位。沒有人再問一個幣值多少 BTC,所有人關心的都是它值多少 USDT。從 Compound 的借貸到 Uniswap 的流動性池,一切收益率 (Yield) 的計算基礎,都牢牢錨定在美元上。根據數據,中心化穩定幣如 USDT 和 USDC 的總市值,從 2020 年初的不足百億美元,爆炸性成長至今日超過 1500 億美元的規模,遠遠甩開了任何去中心化的替代方案。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使用者心理的根本轉變。

這場「加密思維的美元化」,將整個社群的價值信仰,從「價值儲存的革命者」,轉變為「高效金融的使用者」。人們追求的不再是對新金融體系的哲學認同,而是在美元計價下的資產增值與收益率。這是一次務實的妥協,它為加密貨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流動性和可組合性,但也將這個新世界的價值錨點,重新拋回了它最初試圖擺脫的舊世界——美元霸權。

影子央行崛起:發行商成為全球美元流動性來源

隨著穩定幣市值的指數級增長,一個意想不到的物種誕生了:穩定幣發行商,這群新型態的「影子央行」。像 Circle (USDC 發行商) 和 Tether (USDT 發行商) 這樣的公司,其角色早已超越了單純的代幣發行者。它們透過持有巨額的儲備資產,成為了全球金融體系中不可忽視的新力量。

根據公開的儲備報告,這些發行商的資產絕大部分是高品質的流動性資產,其中美國國庫券 (T-bills) 佔比高達 80% 以上。這意味著,僅這幾家私人公司,就持有了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成為美國短天期國債市場的結構性大買家。它們的每一次儲備調整,都可能對短期利率市場產生微妙的影響。它們不再只是幣圈的內部玩家,而是全球美元流動性的新閘門。

更重要的是,它們提供了一個由傳統銀行主導數十年的 SWIFT 系統之外的替代方案:一個 7×24 小時運作、近乎即時、跨越國界的全球美元結算層。這對傳統銀行構成了潛在的顛覆性挑戰。當一個企業可以透過穩定幣,在幾分鐘內將數百萬美元從紐約轉移到新加坡,而無需等待銀行的清算週期時,傳統金融的護城河便出現了裂縫。正是這種系統性的重要性,讓監管機構無法再坐視不管。穩定幣不再是「幣圈內部的遊戲」,而是足以影響全球金融穩定的議題,這也為後來的監管時代拉開了序幕。

監管糖衣毒藥:算法穩定幣殞落並非證明去中心化沒市場

在討論監管的必然性時,一個常見的論點是:算法穩定幣的失敗,特別是 Terra/UST 的崩盤,證明了純粹的去中心化貨幣理想是一場空想,而由現實世界資產 1:1 支持、接受監管的中心化穩定幣才是唯一成熟、安全的道路。

這個說法看似有理,但實際上是一個危險簡化、典型的「假兩難謬誤」。它將選項簡化為「有缺陷的去中心化」與「安全的中心化」,並以此將監管合理化為唯一的出路。首先 UST 的崩盤,證明的是其特定模型設計的失敗,非所有去中心化穩定幣設計的終結。它是一個慘痛的教訓,但不應成為扼殺所有去中心化貨幣創新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這個論述巧妙地將「合規」這層糖衣,包裹在「監管」這顆可能帶有毒性的藥丸之外。人們因為恐懼 UST 的崩盤,而急於擁抱由 Circle 和 Tether 提供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來自於它們透明的儲備與政府的監管。然而,這種安全感的代價是什麼?它將權力從開放的、可預測的區塊鏈協議,轉移到了不透明的、可隨意更改的中心化機構和其背後的監管者手中。我們用可驗證的程式碼信任,換取了對人性和政治的信任。這真的是一筆划算的交易嗎?

事實上,UST 的崩盤,反而讓中心化發行商的論述不戰而勝,社群過早地放棄了對一個真正中立、抗審查的全球結算層的探索。於是,我們得到的不是一個更健全的金融體系,而是一個將舊世界權力結構完美複製到新世界的數位翻版。

而現今實際市場需求上,仍欠缺著可以包含去中心化穩定幣市場的關鍵產品,也代表未來有可能有更近一步的算法穩定幣的進化產品出現。

數位美元的雙面刃:一鍵凍結、重塑國家主權與個人自由邊界

這就引出了當代穩定幣最核心的困境,也是這份「無聲契約」中最致命的條款:受監管的穩定幣在提供前所未有的金融效率的同時,也創造了一種新型態的、更具穿透力的金融監控與地緣政治工具。

當 Circle 應執法單位的要求,在區塊鏈上直接凍結與 Tornado Cash 相關的地址時,整個世界都看到了這種新權力的樣貌。這種權力不再需要透過繁瑣的司法程序去凍結銀行帳戶,而是可以直接在智能合約層面對個人錢包進行「一鍵鎖定」,這是一種繞過傳統法律程序的、高效到令人不寒而慄的控制能力。

這種鏈上執法的權力邊界在哪裡?由誰監督?當穩定幣發行商為了在全球市場合規運營,必須配合其註冊國(主要是美國)的法律時,這意味著美國的金融監管與外交政策,可以透過 USDC 或 USDT,延伸到世界上任何一個有網路的角落。這對其他國家用戶而言,等於將自己的金融主權,部分讓渡給了美國的監管機構。對於身處政治不穩定地區的用戶、記者或社會運動者來說,使用受監管的穩定幣無異於將自己的財務命脈,置於一個外國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抗審查」在合規穩定幣的時代,幾乎成了一個偽命題。

這也從根本上打擊了「網路國家化」「由技術保護經濟隱私」的賽博理想,一個主權網路國家的基礎,需要一個中立、無偏見的金融結算層。而當前主流的穩定幣,顯然已經因為其內嵌的監管後門,而失去了中立性。

更有效率、還是崎嶇的自由?

穩定幣的十年演進,是一面映照出加密貨幣理想與現實衝突的鏡子。它始於一個擺脫傳統金融控制的革命夢想 (Gen 1),在中途為了追求大規模採用而與現實妥協,成為了連接新舊世界的橋樑 (Gen 2),最終在今天,它正被塑造為一個更高效、但也被更嚴密控制的金融基礎設施 (Gen 3)。

我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流動性與全球結算效率。但我們失去的,是那份最原始的、關於無需許可、抗審查的承諾。這場演進並未結束,關於效率與自由、便利與隱私的辯論,將是我們這個數位時代最核心的衝突。穩定幣的未來,將深刻影響網路世界的權力格局與個人自由的邊界。

下一次,當你享受著穩定幣帶來的絲滑交易體驗時,或許可以停下來想一想:在這份便捷的背後,我們到底是用什麼換來的?我們想要的,究竟是一個更有效率的數位牢籠,還是一條雖然崎嶇,但通往真正金融自由的道路?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做出自己的選擇。

📍相關報導📍

與非洲百位銀行家、監管對話後,我看到的非洲穩定幣現實與迷思

銀行家欲改寫穩定幣法,加密遊說團體群起抗議:打壓創新來削弱競爭

路透:中國考慮開放「人民幣穩定幣」!國務院本月可能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