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央行警告若不建立穩定幣監管框架,恐在全球支付革新中落後;在放棄 CBDC 後,央行轉向規管私人穩定幣,尋求在創新與風險之間找到平衡。(前情提要:聯準會啟動降息,穩定幣發行商「躺著賺時代」結束了?)(背景補充:當穩定幣開始造鏈,以太坊還有機會嗎?)
本文目錄
銀行不可小看穩定幣風險全球監管競賽:加拿大不能輸挑戰機遇:創新審慎之界線
在全球數位貨幣快速演進的此刻,加拿大央行發出罕見警訊:如果不盡速建立穩定幣監管框架,加拿大可能被排除在新一代金融網路之外。這項說法出自央行支付、監督與監管執行董事 Ron Morrow 於 18 日於渥太華的公開演講,他以一句俚語警告政策制定者:
「即使你走在正確的軌道上,如果你只是坐在那裡,你也會被碾壓。」
語氣雖平實,卻反映央行對國際監管進度的緊迫感。
銀行不可小看穩定幣風險
Morrow 指出,穩定幣能替跨境支付帶來更快且更透明的體驗,但若缺乏監管指引,用戶將直接暴露於信用與流動性風險。目前加拿大現行的消費者保護機制尚未涵蓋穩定幣,他直言:
「歸根結底,要讓穩定幣被當成貨幣,它們必須像銀行帳戶餘額一樣安全穩定。」
這番話凸顯監管空缺已成為加拿大金融體系的潛在破口。事實上,加拿大央行並非一開始就押寶穩定幣。2022 年,央行還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研究中央銀行數位貨幣 (CBDC)。不過,到了 2024 年 9 月,央行正式放棄零售 CBDC 計畫,改將資源投入即時支付系統等現代化工程。官方調查顯示,42% 受訪民眾對 CBDC 抱持正面看法,但也有 20% 直言「不喜歡」或「厭惡」,並憂心監控風險。面對分歧意見,央行選擇退一步,改由私人部門在監管框架下推動穩定幣創新,以「監管而非抵制」維持金融穩定與市場活力。
全球監管競賽:加拿大不能輸
加拿大的緊張感,來自主要經濟體已紛紛端出菜單。美國今夏通過的 GENIUS 法案 要求發行人須備有 1:1 資產儲備、定期接受審計,並遵守嚴格的 AML、KYC 規定;歐盟 MiCA 法規為穩定幣建立許可與貨幣關聯制度;英國則採取相對輕量模式。上述做法雖各有側重,卻都圍繞「同類活動、同類風險、同類監管」共識。相較之下,加拿大現行以省級機構為主的分散式監理顯得力道不足,建立全國一致的聯邦框架已勢在必行。
挑戰機遇:創新審慎之界線
市場對高效率支付工具的需求推動著以加元計價穩定幣的萌芽。若監管空白持續,風險將被無限放大;反之,透明且清晰的法規可為業者與用戶提供安全網,還能吸引金融科技創新。加拿大可從美國 GENIUS 法案與歐盟 MiCA 法規吸取經驗:前者提升穩定幣可信度,卻加重合規成本;後者藉明確許可制推動歐元穩定幣普及。如何在保護消費者、維護金融穩定與鼓勵創新之間取得平衡,將考驗加拿大監管機構的智慧與協調能力。
加拿大央行此番疾呼,是警醒也是分水嶺。放棄 CBDC 之後,加拿大把希望寄託在在監管框架下擁抱私人穩定幣的可能性。未來能否透過聯邦與省級緊密協作,並借鏡國際案例,決定加拿大在新一輪全球支付競賽中的位置。穩定幣監管若能踏穩節奏,加拿大不僅可避免被邊緣化,更有機會在數位經濟時代維持領先。
📍相關報導📍
2027 年才能落地?深度解析韓元穩定幣「難產」背後的資本博弈
英國央行擬「限制穩定幣持有量」引眾怒:根本行不通,只會落後全球加密競賽
除了穩定幣,什麼會推動 RWA 資產價值漲至 30 兆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