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手入門 > 交易概念大補帖(四):如何分析 Taker、Maker 買賣單,跟隨主力資金進場?

交易概念大補帖(四):如何分析 Taker、Maker 買賣單,跟隨主力資金進場?

2025/09/28 5

為什麼我們要分析 Taker 的強度?

「沒有慧根,你要會跟」

在 crypto,特別是合約市場,屬於一個零和博弈的賽局。

換句話說,你的收益來自於別人的虧損;反之依然。

你的對手盤,往往包含那些在華爾街狩獵幾十年的巨鱷,你憑什麼覺得自己賺得過他們?

至少我自認能力不足,在這種狀況下,如果我們將策略的切入點聚焦在「追隨主力資金」,

勝率往往會比自己瞎操作,還高出許多。

在本系列的前兩篇文章中,我詳細解析了 Maker、Taker 兩種訂單與價格移動的原理,

如果你還沒讀過,建議你先去閱讀,以便更全面的理解本文接下來的內容。

量價原理的進階分析方式

所謂成交量,是指「買、賣兩方互相匹配後」的量;換言之,每一根成交量背後,必然代表「等量的買、賣量」。

我們常聽到的「爆量、巨量」,指的就是有大量的買、賣單被匹配,大量資金入場在此交鋒。

但,各位可曾思考過「成交量的組成」?

巨大的成交量,可能代表的狀況有兩種,以暴跌 + 巨量為例:

1️⃣ 大量 Taker sell 砸盤 +  Maker buy 接盤

2️⃣ 大量 Taker sell 砸盤 +  Taker buy 護盤

腦力激盪的時間到了:以上兩者的差別是什麼?

情況1️⃣:

如果 Taker sell 強度很大,Maker buy 只會不斷被擊穿,

最終在 K 線上的表態就是「實體佔比很大的下跌陰 K」

情況2️⃣:

如果 Taker sell 強度很大,但同時 Taker buy 也介入交戰,

雙方拉扯之下,最終 K 線的表態「實體佔比可能較小」

📝核心重點:同樣是巨量,代表的意義可以完全不一樣

因此,在出現巨量時,如果能辨別以上兩種狀況,就能更清楚的掌握到主力資金的意圖。

畢竟只有 Taker 才是「驅動價格的原動力」,如果市場上只有 maker buy + maker sell,資金是無法交鋒的。(詳見:交易概念大補帖(二):Taker、Maker、價格移動的原理 )

實盤案例解析:如何透過成交量判斷 Taker 的強度

如果你能理解我上面描述的內容,接下來我將引入兩個實盤案例,

讓各位能夠更直接的理解「如何透過成交量,判斷 Taker」。

如上圖,我標記了一根 1hr 的「巨量下跌 + 收針的 K 棒」。

或許有人會這樣解讀:

  • 成交量 = 買、賣雙方等量,所以有很多人在這買
  • 價格收針了,說明買盤力度很強勁
  • 根據以上,判定為看漲訊號

但上帝視角告訴你,後續仍然繼續下跌,為什麼?

接著往下看:

我們把同一段圖表,切換成 1 min K 線圖來看。

可以看到,雖然在 1hr 的圖表上看到「單根巨量 K 線」,但切到 1 min K 上,可以清楚的發現:

  • 巨量的來源,幾乎都來自於幾分鐘內的暴跌
  • 那幾分鐘的下跌 K 線,幾乎都是「實體佔比大」

各位可以暫停思考一下,以「一根 1 min K 而言」:「巨量 + 實體佔比大」意味著什麼?

無疑,絕對是 Taker sell 打出來的巨量,

如果期間有 Taker buy 出來抗衡,就不至於讓實體佔比這麼大。

因此,雖然在 1hr 圖表上看到「巨量」+「收針」,但在切到 1min 圖表後就可以明顯看到:

「這根本只是 taker sell 的單方面屠城,只有 maker buy 接盤」。

據此,我們在 K 線圖上,基本看不到 taker buy 出來護盤。

既然沒有「主力資金」出來介入護盤,我們又何必進場做多呢?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上圖是另一個時段的 1min K 圖表,同樣也是在 1hr K 出現巨量。

從 1min K 圖表上可以看到:

    • 前段下跌(紅色標記區)出現大量 taker sell 砸盤
  • 後面(黃色標記區)出現一根巨量 taker buy

為什麼說有 taker buy 介入?

同理,黃色標記處是一根「實體佔比大的上漲 1min K」,並且對應的成交量也是「巨量」,

與第一個案例相比而言,明顯有主力資金(taker buy)介入。

因此,相比第一個案例,這個案例顯然更具備做多的條件。

總結

本文全程稍嫌硬核,網路上基本沒人在針對 taker 的判定做教學,因此若你感到陌生也完全正常。關於 taker、maker、成交量的分析方式,還有很多角度可以聊,今天分享的只是其中一種。

以上就是交易概念大補帖(四)的內容,希望對各位有幫助,感謝閱讀至此的你。

原文連結:https://x.com/market_beggar/status/1901465603313156602

📍相關報導📍

解讀Web3 AI賽道6大現狀:相比AI Agent,機構更關注基礎設施

AI Agent 融合 Web3,機器人幫你鏈上理財時代要來了?

Mind Network 完整介紹:以 FHE 技術破解 AI Agent 安全難題

最新文章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