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交易所紛紛轉戰小紅書,瞄準其高價值用戶。本文揭示了交易所們在此平台的行銷策略、隱密增長術,以及背後潛藏的巨大風險。(前情提要:加密貨幣交易所如何保持競爭力?透過差異化立於不敗之地 )(背景補充:十賭十輸?解構永續合約的風險「宿命」與交易所的「不敗」之道 )
本文目錄
幣圈流量遷徙史交易所的隱密增長術薄冰上的舞蹈
聽說小紅書要有 1 萬粉絲才能應徵幣安的校園招聘?
一張小紅書截圖在加密貨幣求職群裡炸開了鍋。
「比 985 學歷還難,」有人在留言區調侃。
實際上,在幣安的官方職位描述 (JD) 裡,並沒有「硬性粉絲門檻」,但卻明確寫著:「有成功經營社群媒體帳號經驗者優先,尤其是影片、小紅書、AI 相關內容方向。」
這並非一紙玩笑。加密貨幣 KOL「AB Kuai.Dong」在 X (推特) 上直言:
「各大交易所對小紅書的態度,已經從『要不要做』,變成了『能不能做大』,現在甚至專門招聘有小紅書經營帳號經驗的應屆畢業生。」
從微博、推特、抖音,到如今的小紅書,交易所們的行銷戰場正在悄然轉移。
這次轉向,並非一時衝動。
2023-2024 年間,小紅書的用戶輪廓發生了關鍵變化:投資理財、海外生活、遠端辦公類內容呈指數級增長;25-35 歲、一二線城市、大學及以上學歷用戶佔比超過 60%。
這些人,恰好是加密貨幣交易所最想爭奪的核心用戶。
在這個以美妝、穿搭起家的平台上,交易所們小心翼翼地試探平台邊界,用街訪影片、職場故事、財富筆記,包裝著自己的「野心」。
小紅書,真的是加密貨幣產業新的增長樂園嗎?
幣圈流量遷徙史
要理解交易所為何押注小紅書,先要看懂一部「加密流量遷徙史」。
在很多幣圈老人的記憶裡,微博長期是中文加密貨幣世界的輿論中心。
2017 到 2022 年間,各大交易所高層在微博上隔空互撕、搶人設、放狠話,儼然是產業的「公開擂台」。大量新人也是在微博加密貨幣博主的科普與喊單中完成了人生第一筆交易。
彼時,比特幣每逢大漲,某家交易所就會斥資買下微博熱搜,讓「比特幣暴漲」等詞條衝上榜單,吸引無數散戶圍觀。
然而,一切在監管落地後戛然而止。隨著政策收緊,孫宇晨、何一等產業 OG 帳號被關停,大量 KOL 也被徹底清理。各路人馬被迫遷徙,最終匯聚到今天的 X (推特) 上,形成了新的中文加密貨幣社群圈。
如今的 X 當然是加密貨幣世界最大的「廣場」—— Vitalik 在這裡發布以太坊升級進展,CZ 在這裡回應質疑,各路 KOL 在這裡唇槍舌劍。但問題恰恰出在這裡:它太「圈內」了。
經過多年的流量爭奪,潛在的加密貨幣新用戶早已被掛著邀請連結的 KOL 們瓜分殆盡,如今的市場更像是一場存量用戶之間的拉鋸戰。
而對於廣大華語用戶來說,推特始終隔著一層玻璃牆,無法觸及下沉市場,也難以撬動更廣泛的受眾。
抖音也曾被視為潛在的「加密流量金礦」。它有著無與倫比的內容爆發力,但問題在於:這種爆發很難沉澱。
速食化的內容消費,很難建立起金融產品需要的信任感。
「抖音內容的生命週期太短,」新媒體分析師游牧志評價道,「它的設計初衷是曝光和流量,而不是信任。出了抖音,生命力就會快速消減,影響力很難沉澱到用戶的日常生活中。」
B 站一度承載了交易所的教育內容,從「幣種科普」到「策略教學」,都是獲取新人流量的窗口。
和微博遭遇的困境一樣,隨著監管趨嚴,「比特幣」、「交易所」這樣的詞彙被系統性限流,創作者們疲於應對,交易所的投放也逐漸失去了穩定性。
與這些舊戰場不同,小紅書在過去兩年完成了一次安靜卻徹底的進化。
這裡已經不只是美妝、穿搭的分享社群。關於投資理財、科技探索、海外生活的內容以指數級增長,25-35 歲、大學及以上學歷、一二線城市用戶的佔比超過六成。
這群人,恰恰是加密貨幣交易所夢寐以求的核心客群。
更重要的是,小紅書的流量分發方式完全不同於抖音。
它不依賴頭部博主的壟斷,而是讓只有 1000 粉絲的 KOC 也能獲得顯著曝光。比如小紅書上一位普通用戶發布的「Bybit 還能開卡,抓緊時間」的貼文,可以收穫數千次按讚與互動。
小紅書的另一個秘密武器,是它天然的「信任鏈」。
和公域流量平台不同,小紅書的社群以「人味」為中心。用戶會在留言區與博主互動、私訊諮詢,甚至拉進群聊,整個過程像朋友間的口碑推薦,而不是冰冷的廣告。
對於門檻高、學習成本大的加密貨幣產品而言,這種鏈條意味著更短的轉換距離。
新榜的研究報告甚至把小紅書稱為「社群電商的信任引擎」:
它融合了網紅的流量、銷售的資訊流以及消費者意見領袖的屬性,流量更多依賴用戶主動搜尋而非平台推薦,這讓銷售轉換更加精準,也更不易引起反感。
所以,當我們看到幣安、OKX、Bitget 開始把資源押向小紅書,這並不是一時興起的「奇招」,而是一次順應新流量邏輯的策略佈局。
交易所的隱密增長術
「OKX 砍了一大半在推特上的 KOL 投放預算,開始在大力做小紅書。內部有好幾個部門,同時在做小紅書,華語部門幾乎全員做小紅書。」
加密貨幣博主無畏在 X 上爆料。
在小紅書上,OKX 的一條「北電校花」主題街訪影片按讚數突破了 8.7 萬。類似的街訪主題幾乎每次都能輕鬆破萬讚,哪吒系列的 AI 短片也能獲得上千收藏。
OKX 顯然不只是會拍影片。它在小紅書上的打法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行銷佈局:官方帳號製造話題,員工帳號潛伏各個內容圈層,矩陣式滲透。
除了官方帳號,九妹、Mercy、Mia 等員工用「轉行 Web3 心得」、「交易所職場日常」這些職場敘事積累了大量粉絲。他們看似獨立,卻在留言區與官方帳號頻繁互動,為品牌製造二次曝光,拉近距離感。
這種矩陣打法一方面能對沖封號風險,另一方面也讓品牌潛入了更細分的用戶池,比如想進入 Web3 的年輕職場人,或者追求「數位遊牧」生活的自由工作者。
然而,對於交易所來說,小紅書的作用或許並不僅是獲取直接註冊用戶。更多時候,它扮演的是「品牌展示櫥窗」的角色 —— 透過內容滲透讓潛在用戶熟悉、認可交易所品牌,在用戶真正有交易需求時,能第一時間想到它。
真正高效地轉換,往往在「地下世界」完成。
多個民間工作室長期活躍在小紅書,孜孜不倦地投放引流筆記。
這些筆記通常用「避坑指南」、「理財日記」、「新手入門教學」作掩護,吸引用戶加群組、私訊,隨後拋出註冊連結。一旦用戶入金並開始交易,這些推廣者便能長期獲得返佣收入,甚至有的工作室會直接在小紅書投放註冊廣告 —— 這也是幣圈裡最穩定的灰色生意之一。
在小紅書,加密貨幣很多時候並不是冷冰冰的金融工具,而是被包裝成了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不說「投資加密貨幣」,而是說「我是如何實現每月被動收入 1 萬+ 的」;不講 K 線圖,講數位遊牧的理財心得;不談技術分析,談 00 後的財富自由之路……
這種「生活化」的包裝,完美契合了小紅書的內容生態,也降低了用戶的心理門檻。
加密貨幣博主 Viki 總結了目前小紅書上有商業價值的 Web3 帳號類型:
職涯諮詢類:分享轉行經驗,吸引求職者;投資心得類:看似生活記錄,實為投資教程;生活方式類:數位遊牧、遠端辦公、海外生活的故事;個人 IP 類:透過強烈身份標籤建立信任。
「交易所都會與擁有這四類帳號的 KOL 或者 KOC 合作,最終走引導進社群,註冊返佣連結完成轉換的路徑」,Viki 解釋說。
這背後,交易所試圖完成一場長期的品牌重塑:從冷冰冰的交易工具,變成社群、陪伴者,甚至是「敘事引領者」。
薄冰上的舞蹈
加密貨幣交易所湧入小紅書,看似是走出「幣圈黑話」、進入主流社群語境的第一步,但這條路並不平坦。
推特上擁有 5 萬粉絲的交易員「幣毒」直言,做小紅書是「CP 值極低的事」。他曾因不斷創帳號、反覆被封,付出超過 20 個帳號的代價才摸清規則。
「那會兒圈內還沒捲過去,如今各家交易所瘋狂進駐,流量早就不是藍海了。」另一位 KOL「數位狂潮」則稱,現在做小紅書像是「圍城內捲」,紅利期已經消失。
除了激烈的競爭,平台的審核機制也是一道高牆。
「流量低了沒效果,流量高了觸發人工審核。」 Viki 總結道,「一旦多次違規,輕則限流,重則封號,做內容就像戴著鐐銬跳舞。」
為避免踩雷,許多創作者不得不針對不同環節,從文案、排版到引流設計獨特打法,投入產出比被進一步拉低。
更棘手的是合規與用戶認知風險。小紅書的主流用戶群體多為年輕人,對合約、槓桿、鏈上資產缺乏認知,稍有不慎就可能因誤導引發資金損失,進而觸發監管收緊。即便平台目前對加密貨幣內容保持一定模糊空間,隨著金融內容管理規範化,任何一次輿論爆雷,都可能導致全域封鎖。
風險是顯而易見的,但交易所依舊不惜重金投入。
「你不衝,競爭對手就搶先了」,一位交易所行銷經理說。
這像極了一個經典的「囚徒困境」:
如果只有你做,確實能搶到紅利如果大家都做,紅利被稀釋,風險被放大如果你不做,眼睜睜看著對手收割用戶
所以即便知道是有流量陷阱和潛在風險,也要跳進去。
破圈從來都是有代價的,問題是,這個代價是否值得?
交易所們在小紅書上的冒險,像是在薄冰上跳舞 —— 每一步都可能是最後一步,但音樂響起時,沒人願意停下來。
這場流量的狂歡還會持續多久?沒人知道答案。
唯一確定的是:在流量越來越貴、監管越來越嚴的今天,「easy money」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交易所們需要思考的,不僅是如何獲取用戶,更是如何在合規、可持續的前提下,真正創造價值。
否則,今天的小紅書,就可能是明天的微博。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地相似。
日本最大》大阪交易所擬推出加密貨幣衍生品,JPX同步考慮上線加密ETF
交易所 Bakkt 公開募資 7500 萬美元:加倉買入比特幣、出售旗下忠誠度業務
「8萬枚比特幣巨鯨」真在賣了?疑轉16.7億鎂BTC到交易所、轉回數億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