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貨幣市場 > 從人人參與到無人關心:Web3 專案方正被「空投獵人」文化反噬

從人人參與到無人關心:Web3 專案方正被「空投獵人」文化反噬

2025/09/09 5

Web3 專案原想透過「空投」激勵吸引用戶,卻演變成吸引大量無真實留存的「空投獵人」。這種現象正反噬整個生態,使專案方付出高昂代價卻未贏得忠實用戶,值得我們深思。本文源自鏈外老王所著文章,由Foresight News 整理、編譯及撰稿。(前情提要:空投獵人名單:今年十大「值得深耕」的潛力協議 )(背景補充:刷了 3 個月只領十美元:美好的空投黃金時代已逝 )

本文目錄

激勵的異化:當社群淪為臨時的礦場平台的困境:當收益銳減,規則失效終局的來臨:去中介化與直接合作的回歸告別虛假繁榮,回歸價值本身

處處嘴撸,人人嘴撸。於是,大家也那麼不在乎專案本身了。專案方到現在都沒想明白嘴撸對專案的反噬。

曾幾何時,「空投」和「激勵」是 Web3 世界裡點石成金的魔法,是專案方啟動增長飛輪的靈丹妙藥。從 DeFi 到 NFT,再到各類新興公鏈,「參與即有獎」的模式吸引了大量用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流量神話。然而,當魔法棒被過度揮舞,當「人人參與」的口號響徹雲霄,我們卻尷尬地發現,舞台之下,「無人關心」的冷漠正在蔓延。

這劑增長的解藥,正在悄然變成毒藥。專案方沉醉於短期的數據繁榮,卻至今未能看清,他們親手餵養的「空投獵人」,正在從內部反噬著整個生態的根基。

激勵的異化:當社群淪為臨時的礦場

問題的核心在於,激勵機制從「價值共建的邀請函」異化成了「零和博弈的信號槍」。

在理想的 Web3 模型中,早期貢獻者透過參與測試、推廣內容、提供流動性等方式,與專案共同成長,並最終分享成功的果實。這是一種基於價值認同的正向循環。

但如今的「空投」文化徹底扭曲了這一邏輯。用戶的行為不再以「使用產品」或「認同理念」為導向,而是簡化為一套可量化的、以獲取最大化收益為目標的「刷量」操作。社群不再是思想碰撞、文化沉澱的家園,而是一個個臨時的礦場。礦工們 (即空投獵人) 蜂擁而至,按照既定腳本完成任務,一旦獎勵到手,便迅速撤離,尋找下一個目標。

專案方得到了什麼?一堆幾乎無真實留存的地址,一次性的鏈上交互數據,以及一個在代幣上線後面臨巨大拋壓的「空虛社群」。他們為流量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卻從未真正贏得過用戶。

平台的困境:當收益銳減,規則失效

作為專案方和用戶之間的橋樑,像 Kaito 這樣的 InfoFi (資訊金融) 平台,最先感受到了這股寒意。它們曾是這波浪潮的寵兒,但如今正臨三大挑戰,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收益模型崩塌:對於內容創作者而言,遊戲的吸引力正急遽下降。曾幾何時,1-2 個月的深度參與就能換來四到五位數的收益,而現在,即便投入半年心血,三位數的收入也屬常態。微薄的代幣分配比例,加上專案上線時往往偏低的估值,讓投入產出比變得毫無吸引力。當平台的回報甚至遠不如 KOL 與專案方的直接商業合作時,最優質的創作者和用戶便會用腳投票。

規則進退失據:為了因應 AI 生成內容和腳本刷量,平台被迫提高參與門檻。這本是提升品質的無奈之舉,卻意外地「誤傷」了大量真實的中小用戶,甚至波及頭部帳號。這種「一刀切」的改革,不僅未能有效篩選出忠實用戶,反而加速了社群的離散。平台陷入了兩難:放開門檻,則內容品質堪憂;收緊門檻,則生態走向枯寂。

戰略重心轉移:更危險的信號是,平台自身也在「逃離」。當 Kaito 這樣的 InfoFi 平台開始將重心轉向「Capital Launchpad」時,這無異於宣告其核心的內容激勵業務已經風光不再。當一個本應靠「創作者排行榜」吸引專案的平台,反過來需要用 Launchpad 來綑綁專案方時,這本身就是對其主營業務的無聲否定。

終局的來臨:去中介化與直接合作的回歸

Web3 最迷人的特質之一便是其「去中介化」的潛力,而這一特質如今正以一種諷刺的方式,反作用於那些本應成為「超級中介」的激勵平台。

專案方不是傻瓜。當他們發現,透過平台進行廣撒網式的行銷,成本高昂且效果甚微時,一個更古典、也更高效的模式便浮出水面——直接與 KOLs 合作。

一旦專案方透過平台與有影響力的 KOL 完成初次對接,後續的合作完全可以繞過平台進行。這就像 Web2 時代的豬八戒網,一旦雇主和服務方建立了聯繫,他們便擁有了直接溝通的渠道。最近由 ZachXBT 披露的表格更是赤裸裸地揭示了這一點:專案方願意為 KOL 的直接合作支付遠高於平台激勵的報酬。

告別虛假繁榮,回歸價值本身

「人人參與」的時代正在落幕,它留下的是一地雞毛和對「增長」二字的深刻反思。對於 Web3 專案方而言,這無疑是痛苦的,但也是一次寶貴的清醒機會。

真正的護城河,從來不是靠短期激勵堆砌的虛假數據,而是源於產品本身的不可替代性、社群文化的強大凝聚力,以及對 Web3 核心精神的真正踐行。

空投獵人的反噬,敲響了警鐘。是時候告別對「成長駭客」的盲目崇拜,停止用代幣去購買那些永遠不會屬於你的「用戶」。未來的 Web3 行銷,必須从「如何吸引一群投機者」,轉變為「如何與真正的信徒共建一個家園」。

藍籌 NFT CyberKongz 推出 $KONG 新代幣取代 $BANANA,將空投 2% 給以太坊社群

幣安慈善將對「臺灣南部淹水受災戶」空投價值120萬美元的BNB

OpenSea 代幣空投需考驗「忠誠度」:割韭菜的、長期交易者會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