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SEC主席Gensler一年簡訊因IT失誤全數遺失,國會質疑監管誠信並迫使SEC加速改革(前情提要:美國SEC確定「DePIN代幣」無權管轄:不屬於證券法範疇 )(背景補充:SEC 開槍!暫停加密儲備公司 QMMM、SDM 股票交易:涉價格操縱與炒作 )
本文目錄
技術失誤如何演變成國會風暴法律戰線與加密產業的反彈SEC 補破網數位治理的警訊與後續觀察
前任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主席 Gary Gensler 在 2022 年 10 月至 2023 年 9 月間的簡訊紀錄,已被 SEC 內部監察長辦公室 (OIG) 認定「永久消失」。時點正好重疊 SEC 對 Coinbase、Binance 等加密交易所祭出重大執法行動之際,紀錄突然缺席,使監管決策過程籠罩陰影,也迅速成為國會共和黨追查的新焦點。
技術失誤如何演變成國會風暴
根據OIG 報告,SEC 科技辦公室原本設置的「45 天未連線自動清除」政策、缺乏備份,以及在維修手機時直接執行「恢復原廠設定」的流程,最終連鎖造成資料滅失。報告直言:
「一連串可避免的 IT 錯誤導致簡訊失蹤。」
消息曝光後,共和黨眾議員 French Hill、Dan Meuser 等人立即致函現任主席 Paul Atkins,質問 SEC 是否符合聯邦紀錄保存規定,並指 Gensler 在領導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期間就曾用個人信箱處理公務,懷疑這是「漠視透明度的慣性」。
法律戰線與加密產業的反彈
資料缺口也衝擊正在與 SEC 纏訟的業者。Coinbase 已向聯邦法院請求強制搜尋被刪除的通訊,盼釐清監管路線是否帶有偏見。不少加密從業者認為,若失蹤簡訊包含與外部利益相關者的互動,可能動搖現有訴訟基礎。同時,事件再度挑戰 SEC 作為金融市場「守門人」的公信力;聯邦紀錄保存法的核心理念是確保政府高官的通訊可被追溯,如今這一原則遭到實質破壞。
SEC 補破網
在壓力下,SEC 已宣布封鎖多數員工手機的簡訊功能,並向國家檔案館 (NARA) 呈報遺失情況。機構承諾加速導入定期備份、異地儲存,以及在執行高風險維修前必須經過多層審核。儘管動作頻頻,國會共和黨仍計畫擴大調查,甚至考慮修法,要求所有聯邦單位對數位紀錄建立更嚴格標準。隨著川普政府 2025 年上路,白宮對透明度的要求勢必拉高,新規範可能成為各機構的共同門檻。
數位治理的警訊與後續觀察
Gensler 簡訊遺失案顯示,若缺乏嚴謹流程,任何看似例行的 IT 操作都可能付出高昂信任成本。加密市場發展瞬息萬變,監管部門的每一次訊息判斷都牽動資本流向;通訊紀錄既是政策形成的「黑盒子」,也是外界衡量公正性的唯一窗口。SEC 雖已開始修補,但事件已暴露政府在數位化浪潮中的結構性弱點。未來觀察重點包括:備份機制是否落地、外部稽核是否常態化,以及國會是否會以立法將「可追溯性」納入所有官員的數位工具設計。只有在效率與透明度取得新平衡,監管者才能重新贏回市場信任。
SEC 新主席力挺「最小監管」:考慮半年報取代企業季報,投資者憂透明度受損
DAT炒作熄火?SEC調查200間「喊加密財庫公司」:涉內線交易
SEC主席Paul Atkins重申打造「全球加密貨幣之都」:回歸監管使命,推動Crypto+AI金融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