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市場將更緊密地與宏觀經濟結合,資金流動、聯準會政策及機構採用將決定下一輪加密周期發展。本文源自 @arndxt_xo 所著文章,由 PANews 整理、編譯及撰稿。(前情提要:降息催化比特幣牛市最後階段:BTC 明年再次崩盤? )(背景補充:降息後,機構牛市還能走多遠? )
本文目錄
宏觀流動性與聯準會政策1.聯準會政策分化與市場流動性2.對比 2021 年,如今加密市場的新格局3.比特幣的滯後性與流動性鏈條4.基準情形下的風險
宏觀流動性與聯準會政策
最大的整體性結論是:加密市場不會與宏觀經濟脫鉤,而是會與之更緊密地結合。
資金輪動的時機與規模、聯準會的利率路徑以及機構採用方式將決定此輪週期的演變方式。
不同於 2021 年,即將到來的山寨季(如果還有的話)將更緩慢、更具選擇性且更聚焦機構方向。
如果聯準會通過降息和發行債券來實施寬鬆政策,同時與機構採用形成共振效應,那麼 2026 年可能會成為自 1999-2000 年以來最顯著的風險週期,加密市場將因此受益,儘管其表現方式會更趨克制、而非爆炸式增長。
1.聯準會政策分化與市場流動性
1999 年,聯準會加息 175 個基點,股市卻一路飆升至 2000 年峰值。如今,遠期市場正在定價相反的情景:到 2026 年底將降息 150 個基點。若成為現實,這將形成注入流動性的環境,而非抽走流動性。
2026 年的市場格局可能在風險偏好方面與 1999、2000 年如出一轍,但利率走勢卻截然相反。若這一判斷成立,2026 年或將上演「1999、2000 年強化版」市場行情。
2.對比 2021 年,如今加密市場的新格局
比較今天和上一個牛市週期:
更嚴格的資本紀律:利率上升和持續的通膨促使企業更有選擇性地承擔風險。新冠疫情時期的流動性激增不會重演:在沒有 M2 激增的情況下,增長必須由採用和分配來驅動。市場規模擴大 10 倍:市值基礎越大意味著流動性越深,但獲得 50-100 倍超大規模回報的可能性會降低。機構資金流動:隨著主流和機構層面的採用已成定局,資金流動更為漸進,偏向緩慢的輪動和整合,而非跨資產的爆發性輪動。
3.比特幣的滯後性與流動性鏈條
比特幣相對於流動性條件表現滯後,是因為新增流動性受困於上游的國債和貨幣市場。加密貨幣作為風險曲線的最遠端,只有在流動性流入下游時才會受益。
推動加密市場的催化劑:
銀行信貸擴張(ISM>50)降息後貨幣市場基金資金外流財政部發行長期債券,降低長期利率美元疲軟正在緩解全球融資壓力
當這些條件達成時,加密市場歷來會在週期後期上漲,即在股票和黃金之後。
4.基準情形下的風險
儘管存在這種看漲的流動性結構,但一些風險正在隱現:
長期收益率上升(因地緣政治壓力)。美元走強導致全球流動性收緊。銀行貸款疲軟或信貸條件收緊。貨幣市場基金中的流動性停滯,而非輪動至風險資產。
下一週期的特徵將較少由投機性資金衝擊所定義,而更多地取決於加密市場與全球資本市場的結構性融合。
隨著機構資金流動、有紀律的風險投資行為以及政策驅動的流動性轉變相互交織,2026 年可能成為加密市場從獨自暴漲暴跌轉向全球系統性關聯的關鍵轉折點。
比特幣跌破11.3萬美元「爆倉16億鎂」,麻吉大哥扛多單慘虧1800萬
Solana 創辦人警告比特幣快破解了:2030年前沒升級抗量子就會崩盤
Arthur Hayes 預言降息延續比特幣牛市至 2026,BTCFi有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