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貨幣市場 > Tom Lee TOKEN2049演講:世界迎金本位後首次大改革,以太坊將是最大受益者

Tom Lee TOKEN2049演講:世界迎金本位後首次大改革,以太坊將是最大受益者

2025/10/03 3

華爾街策略師 Tom Lee 預測 2025 年將成為加密貨幣市場的結構性轉折點,看好以太坊成為最大贏家本文源自 PANews 所著文章,由動區整理、編譯及撰稿。(前情提要:Mechanism合夥人怒轟Tom Lee「財務白痴」:五大原因反駁以太坊超級週期論 )(背景補充:Tom Lee信心喊話:以太坊是「真正中立區塊鏈」年底上看1.2萬,比特幣要衝上25萬美元 )

本文目錄

華爾街敘事新轉折點:2025 或為下一次結構性時刻對照黃金,比特幣市值仍大有上升空間轉型的最大受益者:以太坊的機構偏好多鏈格局,Solana 等仍有大舞台DATs 如何穿越熊市?

新加坡 TOKEN2049 現場(10/1),Fundstrat 共同創辦人兼 CIO、BitMine 董事長、華爾街策略師 Tom Lee 登上 OKX 主舞台,帶來主題演講《自金本位以來華爾街最大的宏觀轉變》。

近月來,他以連發激進預測再度站上輿論浪尖:比特幣有望在寬鬆週期與四季度季節性驅動下衝擊 20 萬美元區間,而以太坊年底目標直指 1 萬至 1.5 萬美元,堪稱「以太坊第一『唱多人』」。

而在這一次的演講中,他試圖用一條自 1971 年延伸至 2025 年的敘事,解釋為什麼華爾街、AI 與區塊鏈將匯聚成一個「新轉折點」。

華爾街敘事新轉折點:2025 或為下一次結構性時刻

Lee 首先以一段「level set」開場。他表示,自己與團隊自九年前開始系統研究加密資產,當時比特幣約 963 美元。九年後,比特幣作為資產類別「進化」,累計回報超過 100 倍。同期輝達約 65 倍、黃金大致翻了三倍——而以太坊的長期漲幅在他看來更是「超越了比特幣」。

從這條「相對收益曲線」,他將鏡頭迅速拉回 1971 年:尼克森宣布美元終止與黃金的可兌換關係,與金本位告別。在那之後,真正的機會並不只是「做多黃金」,而是華爾街為維持美元主導地位所掀起的金融工程化浪潮——貨幣市場基金、期貨、扣款卡、貨幣與利率互換、指數期貨、零息債等一整套工具被創造出來,金融業由此做大做強,時至今日全球市值前 30 的公司中有相當部分是金融機構。

Lee 藉此提出他的核心判斷:2025 年會再度出現類似 1971 年的結構性時刻。

在他勾勒的這條「新 1971 路徑」上,關鍵變數是「華爾街 × AI × 區塊鏈」。他認為,美國監管與立法層面已鋪下若干「底座」——包括為穩定幣奠定框架的 GENIUS 法案、美國證交會推進的「Project Crypto」,以及「比特幣戰略儲備法案」等議題。

它們共同指向同一件事:用金融工程「合成」想要的收益,再把現實資產做成可以在區塊鏈裡流轉的代幣。就此而言,比特幣仍是「OG」級的數位價值儲備,但從「另一側帳本」看,華爾街將深度介入並為數位資產創造龐大市場,而最大受益者會是以太坊。

對照黃金,比特幣市值仍大有上升空間

圍繞資產定價,他先給出比特幣的參照框架:如果黃金來到每盎司 4,000 美元(甚至 5,000 美元)。若比特幣網路價值對照黃金若僅按 10% 計,比特幣目標價約 14 萬美元。但在他看來,這個比例偏低,如果匹配乃至超越黃金,對應便是 140 萬至 220 萬美元/枚的區間推演。基於此,他對當下約 11 萬美元的比特幣依舊看多。

不過,他更著力鋪陳的主線,是「代幣化如何從穩定幣出發,覆蓋經濟中一切可計量的要素」。在他的清單裡,穩定幣是「代幣化美元」的起點,而後會延展至股票、信用、房地產、聲譽與智慧財產權等;更「隱形」的度量也會被搬上鏈並貨幣化——數據採集、版稅分配、會員與忠誠度、Agent AI,以及「人類性證明」(Proof of Human)等。

為什麼美國政府在意穩定幣?Lee 的答案與 1971 年後的「美元維護戰」如出一轍:美元約占全球 GDP 的 27%,卻占央行外匯儲備的 57%,在金融市場交易中的份額高達 88%,而穩定幣幾乎 100% 以美元計價。

今天穩定幣流通量約 2,800 億美元,財政部門有人士認為不排除成長至 4 兆美元的可能;一旦穩定幣生態合計持有逾 1 兆美元的美債,它甚至會成為「全球最大美債持有者」。與此同時,「把業務重構到鏈上」的企業會因結算與流程效率的提升而獲得實際收益,這也是代幣化的商業動因。

隨後,他用一個「原生鏈公司盈利能力」的對比來強化「上鏈重做華爾街」的可行性:以穩定幣發行方 Tether 為例,他稱對方融資估值達 5,000 億美元、員工大約 150 人,折算到「人均對應市值」遠超傳統大行;而摩根大通雖市值 8,690 億美元、員工 31.7 萬,但「每位員工對應的市場價值」明顯低於前者。

Lee 藉此得出結論:以公共鏈為底座構建的原生公司,顯示出強悍的資本效率與利潤彈性。

轉型的最大受益者:以太坊的機構偏好

回到他認定的「最大贏家」:以太坊。Lee 的邏輯是,華爾街要在「中立的公共鏈」上搭建業務,而現實中越來越多機構選擇以太坊;他稱以太坊當前的 TVL 占比約 68%,過去數個週期裡 TVL 也像「地板」一樣托住以太坊的估值;他還提到,SWIFT 近日宣布將在以太坊的二層上做遷移試驗。

價格結構方面,他把以太坊自 2018 年以來視作經歷了一段超長整理:2021 年創下階段高點,隨後四年橫向震盪,如今正在嘗試向上突破。從相對價來看,ETH/BTC 目前在 0.036 左右,長期均值約 0.047,2021 年高點 0.087。「2025 年是以太坊的『1971 時刻』」,他表示,比值至少回到 0.087 並非天方夜譚。

在情境演算上,他以上述比值套入「比特幣年末 25 萬美元」的假設:若回到長期均值 0.0479,則以太坊約 12,030 美元;若回到 2021 高點 0.087,則約 22,000 美元;若未來以太坊成為主要支付/結算軌,並使其網路價值與比特幣相當,則對應約 62,000 美元。

「這還不是天花板」,他補了一句,「整體上我們對以太坊更為樂觀」。

為把「做多以太坊」的投資論證落地,Lee 又轉向「數位資產財庫公司」的資本市場打法:以 MicroStrategy 為樣板,自 5 年前啟動「發股增持比特幣」以來,比特幣價格大約漲了 10 倍(從約 1.1 萬到約 10.8 萬),而 MSTR 股價漲幅約 25 倍,顯著跑贏底層資產。

多鏈格局,Solana 等仍有大舞台

順著這個思路,他詳述了自己擔任董事長的 BitMine(口述中亦稱 Bitline)的做法:自稱為全球第二大以太坊持有的財庫公司,融資速度快於 MSTR,流動性充裕,過去約九週「每股持有的以太坊」增加了約九倍。依他設想,此類財庫公司不只是「拿貨」,還是加密基礎設施企業:通過質押為網路安全提供服務、獲取收益,並以生態投資的方式推動「華爾街—加密」的跨界。

在現場問答中,第一位提問者追問「是否最終只剩一條鏈存活,Solana 等是否還有機會」。Lee 回答不必陷入「單鏈宿命」,現實世界的基礎設施與市場組織天然多樣,區塊鏈亦如此。

以全球 80 兆美元 GDP 計,其中約一半本就是金融交易,再疊加版稅等要素上鏈,鏈上經濟活動完全可能擴展到 100 兆美元量級。若把這些全部壓在以太坊上,「那以太坊的價格會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顯然市場會留出足夠空間給具備專長的其他一層網路,Solana 等仍有大舞台。「不要太部落主義」,他強調,「蛋糕足夠大」。

DATs 如何穿越熊市?

第二個問題聚焦「熊市如何讓數位資產財庫公司存活」。Lee 給出兩條紀律:其一,保持資產負債表乾淨,不背債、不搞複雜資本結構,以充沛現金緩衝穿越下行;其二,持續提升「每股所持以太坊」。

即便寒冬 12 個月後到來,只要企業在此期間日復一日累積每股內在價值,那麼即使股價在熊市回撤 50%,相較於今天也未必更低。這種「按股本口徑持續增持核心資產」的方法,是他眼中對抗週期的根本手段。

結尾處,Lee 再次把時間線拉回開頭的比喻:2025 年,像極了新的 1971 年。比特幣扮演儲備與價值錨的角色,而以太坊將成為創新與代幣化的主場;華爾街會在公共鏈上「重做一遍金融」。

這既是他對宏觀的判斷,也是他身為「以太坊第一『唱多人』」給出的押注方向。

美國要買比特幣了!國會找Michael Saylor、Tom Lee 想辦法:五年內購入100萬枚BTC

Tom Lee預測「9月魔咒」被打破:聯準會降息助美股上漲,以太坊蓄勢待發

華爾街神算子!Tom Lee三次算準以太坊「底部」,預測今年ETH破1萬美元、BTC上看1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