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罕見豪買10億美元TSLA帶動股價跳漲,但銷售下滑、監管不確定與超高目標未解,科技股風險上升,投資人宜趁反彈風險控管。(前情提要:特斯拉為馬斯克開出「1兆美元」天價薪酬:留住並激勵Elon,讓Tesla登頂最具價值企業 )(背景補充:Grok4智力比分贏了OpenAI o3和Gemini 2.5 Pro!多元競爭轉戰政治面? )
本文目錄
近 1 兆美元新酬案爭議需求降溫與市占流失:有下行壓力關鍵:自駕、Robotaxi 與中國監管
特斯拉(TSLA)執行長馬斯克遭SEC公開文件爆料,已透過家族基金與可撤銷信託,於上週五分批買進約 257 萬股、總額約 10 億美元的公司股票,這是他自 2020 年以來首度於公開市場大手筆加碼,也是其歷來金額最大的內部人增持,市場解讀為對公司前景的信心表態。受此激勵,特斯拉股價在消息披露後盤前一度急漲,最終當天收盤漲逾 3% 至 410.04 美元。
近 1 兆美元新酬案爭議
更關鍵的是,董事會正推動一項最高約 9,750 億美元、為期十年的馬斯克新酬案,設計為 12 檔分期授予,只在達成一連串市值與營運指標時才解鎖。目標包含把特斯拉市值從當前約 1.3 兆美元推升至 8.5 兆美元,以及營運里程碑如 2,000 萬輛年交車、1,000 萬份 FSD 有效訂閱、100 萬台人形機器人出貨與 100 萬台 Robotaxi 商業化運行等,外加一系列調整後 EBITDA 門檻。董事會直言設計意在「綁住」馬斯克的注意力與投票權,但同時也不設置最低投入工時的條款,引發外界對治理結構與分心風險的疑慮。
董事長 Robyn Denholm 進一步為此辯護,強調獎酬關鍵在「未來的表現」,且馬斯克更在意由股權衍生的投票影響力——這亦呼應馬斯克近年來對控制權的公開主張。不過,外界質疑在獲利與交付承壓之際,端出企業史無前例的巨額酬案,是否與股東長期回報相契合,且 2018 年酬案在德拉瓦法院被撤銷的法律陰影仍未完全散去。
需求降溫與市占流失:有下行壓力
從基本面觀察,特斯拉面臨多重逆風:一是多季銷售低迷與產品線老化,二是中國車廠與混合動力強勢回潮的競爭,三是品牌爭議與美國政策變化對需求的干擾。Cox Automotive 的市場監測顯示,至 2025 年中美國純電市場增速放緩,特斯拉在美市占較高峰顯著回落,逼近或跌破四成關卡,顯示龍頭護城河正被同業逐步蠶食。
此外,華爾街對 TSLA 的共識目標價在短期內偏向保守,部分分析師直指即便 AI、自駕與機器人敘事能支撐長期想像,仍需實際轉化為營收與現金流,否則短線反彈容易受制於交付、利潤率與價格戰的現實壓力。這也解釋了為何大額內部人買盤可推動盤前跳空,但終場漲幅收斂:資金在情緒與數據之間拉鋸。
關鍵:自駕、Robotaxi 與中國監管
資本市場的多數樂觀情境,建立在三大新敘事:FSD(完全自動駕駛)、Robotaxi 與人形機器人 Optimus。然而,這些高倍數成長引擎不僅技術挑戰高,更面臨監管與商業模式驗證的多重門檻。以中國市場為例,特斯拉已表態在完成軟體審批後,將釋出 FSD 功能;但北京自 2025 年初起強化 OTA 監管要求,對資料與安全提出更高標準,審批流程與實際可用範圍仍存在不確定性。對一個強調「純視覺」路線的 FSD 系統而言,如何在中國複雜路況與條例下證明安全性,攸關其付費滲透與長期現金流。
業界觀察也指出,中國新能車陣營普遍押注 LiDAR + 感測器融合方案以提升冗餘與可靠性,相較之下,特斯拉堅持以攝影機與神經網路的「Vision-only」策略,在監管與消費者心智上都更需證明其等效安全性與可用性,導入節奏恐不如想像般順暢。換言之,FSD 在中國的落地不僅是軟體上線問題,更是監管合規、資料本地化與產品差異化的統合考驗。
至於 Robotaxi,雖然特斯拉在美國內華達取得進一步測試許可的動作,顯示路線圖持續推進,但大規模商業化仍需跨過城市級監管、責任歸屬、保險與隊列運營效率等現實門檻。在可預見的 12–24 個月內,投資人恐怕仍須以「示範運行與邊際營收」的尺度來評估,而非將其等同於可即刻變現的主力業務。
Tesla Diner開業爆火!特斯拉充電站、美式餐點..馬斯克給了人們哪些驚喜?
Peter Thiel 談人類的停滯:從2024年開始,馬斯克不再相信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