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貨幣市場 > 除了穩定幣,什麼會推動 RWA 資產價值漲至 30 兆美元?

除了穩定幣,什麼會推動 RWA 資產價值漲至 30 兆美元?

2025/09/17 1

代幣化已從概念驗證試點發展為全球性基礎設施,數十億美元資金正湧入跨大陸的多元化現實世界資產。(前情提要:美股代幣化 vs. 代幣美股化,納斯達克的技術路徑可能讓你失望 )(背景補充:IOTA 正式推出貿易金融解決方案 Salus:透過代幣化解鎖 2.5 兆美元市場 )

本文目錄

四年巨變:從困境到曙光監管明晰化:誰在領跑代幣化競賽?閒置資本永逐收益穩定幣之外的 RWA 趨勢商品與非美元穩定幣通向 30 兆美元之路

代幣化現實世界資產(RWA)市場規模在 2025 年已接近 3000 億美元,部分預測指出到 2034 年該市場可能達到 30 兆美元。

這一勢頭主要由穩定幣推動,僅以太坊鏈上穩定幣供應量本週便創下 1650 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但在高手續費、高摩擦係數和笨拙用戶體驗的現狀下,區塊鏈基礎設施能否承載如此巨大的需求?

儘管代幣化 RWA 領域取得諸多進展,加密創新者們清醒地認識到,真正無縫的系統仍是一個移動靶標。

「它仍在演進」,Polygon Labs 全球支付業務負責人 Aishwary Gupta 坦言。

擁有美國運通 Web2 支付與資金管理背景(曾負責「跨境資金流動」)的 Aishwary 認為,問題不在技術本身,技術底層正在飛速進化。

Aishwary 強調,舊的擴容挑戰正迅速消退,但很快被新的障礙取代,例如監管壁壘和流動性瓶頸。

四年巨變:從困境到曙光

Aishwary 於 2021 年作為「Polygon DeFi 業務首位全職員工」加入。對比今昔代幣化支付的發展狀態,他表示差異猶如晝夜。據其回憶,四年前手續費更高,用戶入門體驗也更差。

「四年前,用戶需支付 5% 甚至 10% 的鏈上入口費。可能嘗試五個入口平台才有一個成功。從那種狀態到今天,完成交易和資金入口操作已容易得多,我們尚未完全進化,但站在四年視角上,流程已順暢許多。」

Aishwary 指出,核心問題在於費用結構受市場形態和地區法規拼湊式管控的影響:「特定市場中僅一兩家機構獲得許可或處於流動性沙盒中。實際獲授權運營出入金的參與者數量極少,因此你會看到各種套利行為……鏈上轉賬十億美元也僅需一美分成本,真正的瓶頸在於監管套利。」

監管明晰化:誰在領跑代幣化競賽?

若穩定幣發行方和 RWA 提供商正利用監管套利,他們去向何方?哪些地區正為數兆美元級的爆發做好鋪墊,真正擁抱技術並全力推進?

Aishwary 指出四大核心區域:美國、新加坡、歐洲和中東。「這些是我們看到高度接納的主要市場。」

他表示,美國正從長期滯後轉為領先,這得益於監管透明度的提升。

正如 BitMEX 執行長 Stephan Lutz 幾週前所言,特朗普政府通過《GENIUS 法案》一夜扭轉局面,該法案為穩定幣發行設定清晰標準,給予美國發行方期待已久的監管確定性。

新加坡是代幣化 RWA(尤其是穩定幣)的另一先驅。

其《支付服務法案》和《金融服務與市場法案》為數位代幣服務商建立了明確的許可制度,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嚴格監管,並符合國際相關融資標準。

Nium、Zodia Custody 和 Crypto.com 等大型企業均因創新支付通道和監管框架選擇新加坡。

Aishwary 分享道:「除美元支付領域外,新加坡元交易量位居第二。」

歐洲被 Aishwary 視為「穩健但緩慢」的典型。儘管 MiCA 法規(《加密資產市場法規》)仍需調整,但他認為其為穩定幣發行方做了「大量盡職調查」,Bitstamp 和 Fireblocks 等老牌公司已在 MiCA 體系下提供受監管的數位資產支付服務。

中東並未落後,以阿布達比為例,監管機構已明確銀行發行穩定幣的要求,建立了儲備管理和合規的清晰指南。

閒置資本永逐收益

鑑於 Aishwary 提及《GENIUS 法案》,我們詢問其對禁止穩定幣發行方向持有者支付任何形式利息或收益的條款的看法。

他表示:「問題在於,銀行中的閒置資本至少能獲得一定利息(雖不高,但仍有收益)。若鏈上美元能比鏈下提供更高收益,用戶自然願將資金留存鏈上,這實際上衝擊了整個銀行資金流。」

事實上,傳統金融機構和加密原生資管公司正日益尋求鏈上產品收益,如代幣化美國國債、私人信貸和受監管的貨幣市場基金。

截至 2025 年中,代幣化國債管理規模(AUM)突破 74 億美元,高盛、紐約梅隆銀行和 Securitize 等主要機構積極配置資金於這些產品,以獲取更高收益、即時結算和靈活抵押優勢,其表現常優於傳統鏈下銀行工具。

穩定幣之外的 RWA 趨勢

我們將話題從穩定幣轉向代幣化 RWA 的其他趨勢。儘管代幣化股票正成為 Kraken、Coinbase 等中心化交易所及 Synthetix、Mirror Protocol 等 DeFi 平台的熱議焦點,Aishwary 卻保持冷靜分析:

「所有人都在追捧代幣化股票,認為這是最佳方向,但 Polygon 一年半前就已嘗試代幣化股票,它行不通,需求不足。」

為何興趣寥寥?他解釋道:「除非你來自某些特定地區且無法接觸蘋果股票,否則全球任何地區(包括印度、杜拜)的用戶早已通過銀行帳戶持有蘋果股票,代幣化並未觸達真正缺乏訪問管道的人群。」

此外,流動性仍是未解難題。「鏈上流動性目前問題顯著,流動性不足導致用戶常獲得劣質報價或匯率。」這並非許多人預期的突破。

商品與非美元穩定幣

Aishwary 在代幣化貨幣世界中看到真正潛力的兩大趨勢是:非美元穩定幣和代幣化商品,這兩點尚未被充分關注。

Polygon 佔據非美元穩定幣總市場份額的 50%-60%,且仍在快速增長。我們正大力擴展此領域。商品代幣化(如黃金、白銀)同樣重要,旨在提升其可訪問性與交易便利性。

全球範圍內,非美元穩定幣已佔美國以外活躍跨境通道交易量的約 30%。

代幣化商品全球市場規模在 2024 年達到約 250 億美元,其中黃金代幣價值約 17 億美元,石油、白銀和農產品代幣份額穩步增長。

Aishwary 補充道:這些商品或資產雖已上鏈,但尚未發展成獨立生態體系。這是當前缺失的一環。

通向 30 兆美元之路

隨著代幣化 RWA 向兆級邁進,市場格局將如何演變值得關注。在全球政府加速囤積硬資產的背景下,黃金價格創下戰略儲備歷史新高,代幣化黃金的跟隨發展合乎邏輯。

短短數年,代幣化已從概念驗證試點發展為全球性基礎設施,數十億美元資金正湧入跨大陸的多元化現實世界資產。

未來的關鍵不僅在於擴容與清除監管障礙,更在於行業如何解鎖新型價值和實用性,超越穩定幣已開啟的變革。

SBI控股合作Startale推出代幣化股票與RWA鏈上交易平台、併購Web3媒體CoinPost

標普道瓊計畫把 S&P 500、道瓊工業指數代幣化,華爾街走向鏈上時代

娛樂即交易 vs. 萬物代幣化,監管如何應對「注意力賭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