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政府因醫療補貼爭議在美國時間10月1日零時關門,川普以「大規模解僱」施壓,使預算僵局升溫,75萬名公務員生計、經濟成長與公共服務全被捲入這場醫療資金對決。(前情提要:如果美國政府關門,對比特幣會有什麼影響? )(背景補充:黃金突破3840美元歷史新高!美國政府關門危機+降息預期推升避險需求 )
本文目錄
預算協商破局,醫療資金成最大裂痕川普祭出「大規模解僱」威脅公共服務受衝擊,經濟與民生同步承壓責任互指,政治代價尚待結算
美國國會在眾人注視下錯過最後期限,美國時間 10 月 1 日 0 時,聯邦政府正式關門。這是川普總統第二任內首次資金停擺,而福斯新聞也報導,白宮已對外宣布美國政府關門,導火線是參議院 9 月 29 日深夜兩項臨時撥款法案雙雙受挫,七週期預算無以為繼,政府現金流就此中斷。
預算協商破局,醫療資金成最大裂痕
民主、共和兩黨僵持的焦點是加強版《平價醫療法案》(ACA) 補貼與醫療補助 (Medicaid) 削減。民主黨堅稱恢復數千億美元補貼「對 2,400 萬人負擔得起的醫療至關重要」,而共和黨主張先通過「乾淨」撥款法案,再分拆醫療議題。一票難求的 60 票門檻,使握有 53 席的共和黨仍離不開民主黨點頭。
少數黨領袖舒默質問川普「是否認真對待政府關門」,譴責總統利用 AI 深偽影片分散注意力。
「川普總統利用 AI 深偽影片分散注意力,將美國民眾當作政治籌碼,這不是一個總統該有的行為。」
共和黨多數黨領袖圖恩則回批「舒默式關門」,將責任推回民主黨,凸顯雙方都在輿論場布陣。
川普祭出「大規模解僱」威脅
過去政府停擺多以「暫時停職」(furlough) 處理公務員,復工後補發薪水;白宮此次卻要求各機構準備啟動 Reductions in Force (RIFs),裁員通知須提前 60 天送達,若停擺時間不長會落空,但「解僱文件」的行政流程本身被豁免,可在關門期間繼續推進。
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約 75 萬名聯邦員工立刻被迫停職,總計 400 萬名政府工作者可能受波及。軍人、邊境巡邏與空管員屬「必要人員」,必須無薪上班;承包商則可能拿不到補發薪水。民主黨抨擊這是赤裸裸的恐嚇,舒默直指「將美國人當政治棋子」,但川普陣營視之為可藉機縮減政府規模。
公共服務受衝擊,經濟與民生同步承壓
2019 年停擺曾讓美國損失約 30 億美元 GDP,此次規模若延長,通膨背景下的民間消費與企業訂單都將承壓。社會安全、醫療保險、退伍軍人福利等強制撥款持續,但就業報告發布、移民聽證、災難救援長期專案、學校補助、環境清理、小企業貸款等都面臨延遲或中斷,經濟乘數效果可能放大損失。
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傑佛瑞斯命令議員堅守國會山莊,強調民主黨在「努力讓政府運作」。
「共和黨寧願關門也不願保護美國民眾的醫療保健,這完全無法接受。」
參議院表決中,部分共和黨人倒戈支持醫療補貼,三位民主黨人轉投共和黨法案,反映黨內路線分歧,也讓「誰該為停擺買單」更顯撲朔迷離。
責任互指,政治代價尚待結算
川普將關門視為與國會角力的籌碼,舒默則把醫療補貼列為不可退讓的底線。在大規模解僱威脅之下,停擺時間愈久,聯邦基層員工與民眾的不滿就愈可能外溢,衝擊 2026 年期中選舉布局。當華府燈火長明,預算數字之外的考驗,是美國政治體制能否負荷日益激烈的對抗式談判,以及選民對社會福利安全網的耐心。
華爾街和全球市場都在觀望。無論談判何時破局或轉圜,這場以醫療資金為引信的停擺,已讓華府付出實質經濟成本,也再度提醒世人:預算不只是數字,更是價值選擇。
美國政府若關門:非農與CPI報告恐推遲,聯準會利率決策陷不確定迷霧
美國副總統范斯喊「政府準備關門」,加密貨幣、股市將面臨衝擊?
川普的「影子首相」Stephen Miller 是誰?從移民逮捕到廢除出生公民權都由他幕後操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