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不一定會一直存在,但很多老股東發現,比特幣會一直存在。本文源自金融時報記者 Nikou Asgari 所著《Why struggling companies are loading up on bitcoin》,由Block Unicorn編譯、重新整理。(前情提要:礦企 BTCS 買入 Pudgy Penguins 當企業儲備,除了 ETH 還有 NFT )(背景補充:黃仁勳兩名子女任職輝達高層,外傳矽谷或出現「家族傳承制」企業首例 )
三個月前,喬治・卡拉姆從未考慮過他的半導體公司會開始購買比特幣。
他的紐約上市公司股價長期低迷,卡拉姆在讀到一家醫療保健公司購買數位貨幣後股價飆升的新聞後,開始對比特幣產生興趣。他說,在一筆失敗的交易嚇退了投資者後,「我在尋找解鎖公司價值的方法。」
卡拉姆與董事會和一些投資者商議後,決定啟動比特幣策略。Sequans Communications 從債務和股權市場籌集了 3.84 億美元,用於購買全球最受歡迎的加密貨幣。其股價在訊息公佈後飆升了 160%。
卡拉姆說:「去年我還不會這麼說,但今天我完全相信…… 我 100% 確信比特幣會一直存在。」
這位加密貨幣新手很大程度上要感謝比特幣佈道者邁克爾・塞勒的轉變。自 2020 年以來,這位美國加密貨幣大亨幾乎每週花費數十億美元購買比特幣,並舉辦會議鼓勵其他人效仿。塞勒的軟體公司轉為比特幣囤積者的 Strategy 現估值約為 1150 億美元,幾乎是其持有比特幣價值的兩倍,因為投資者蜂擁而入。上週,Strategy 購買了 25 億美元的比特幣,這是其第三大購買記錄。其股價在五年內飆升了超過 3000%。
這一成功,加上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對數位資產行業的全力支援,激勵了全球範圍內所謂的「加密貨幣金庫公司」數量激增。
生物技術公司、礦業公司、酒店業者、電動車公司和電子煙製造商等紛紛搶購加密貨幣,得到那些希望在不直接接觸數位資產的情況下分享加密貨幣市場紅利的投資者的支援。
根據加密貨幣諮詢公司 Architect Partners 的資料,截至 8 月 5 日的一年中,約 154 家上市公司已經籌集或承諾籌集總計 984 億美元用於購買加密貨幣。而在此之前,僅有 10 家公司籌集了 336 億美元。
一些公司效仿 Strategy,將網站顏色改為比特幣的橙色調,並提供資料顯示其持有多少加密貨幣、其價值以及其他對投資者重要的指標。
甚至川普本人也加入了行動 —— 他的家族媒體公司在 7 月籌集了 20 億美元用於購買比特幣及相關資產。
在比特幣和基準股指屢創新高的這一年,傳統投資機構正在努力尋找參與數位資產新世界的最佳方式,囤積加密貨幣的熱潮因此興起。
但許多人懷疑這一趨勢能否持久。快速增長已讓一些投資者擔憂市場過熱。Off The Chain Capital 的執行長布賴恩・埃斯特斯投資了多家比特幣金庫公司,他表示:「這與 1998 年的網際網路泡沫類似」,當時公司爭相將自己重新定位為網路優先企業以吸引關注。
新公司激增也引發了人們對加密貨幣價格下跌及其連鎖效應的擔憂。那些通過舉債數十億美元購買加密貨幣的公司可能很快發現自己無法償還債權人。
Natixis CIB 的投資銀行技術與資料專家埃裡克・貝諾伊斯特表示:「風險在於比特幣崩盤。」在這種情況下,股價也會下跌,如果公司無法支付債券持有人,投資者將蒙受損失,「這可能對比特幣生態系統造成系統性影響」,他補充道。「每次市場出現小規模恐慌,整個市場都會下跌。」
加密貨幣做市商 Keyrock 的執行長凱文・德・帕圖爾表示,投資者應對此保持現實態度。「你將大量風險注入一個系統,而這個系統最終幾乎沒有任何支撐,除了資產的持續升值。」
對於陷入困境的公司來說,購買加密貨幣似乎是吸引投資者關注並提升股價的萬全之策 —— 至少是暫時的。
倫敦上市的 Bluebird Mining Ventures 創辦人艾丹・畢曉普表示:「如果我們沒有走上這條路,我們將難以籌集未來資金;我們就像一家奄奄一息的公司。」該公司在 6 月籌集了 200 萬英鎊用於購買比特幣。在此之前,「為了籌集資金,我得去敲門求人」,他補充道。
加密貨幣佈道者邁克爾・塞勒自 2020 年以來花費數十億美元購買比特幣並舉辦會議鼓勵他人效仿。其公司 Strategy 的股價在五年內飆升超過 3000%。來源:Travis P Ball/Sipa/ 路透社
大多數新進入者是普通企業,此前沒有加密貨幣經驗,但其持有的數位資產價值遠超公司實際收入。
例如,美國熱能公司 KULR Technology 的市值約為 2.11 億美元,儘管今年前三個月運營虧損 940 萬美元。但它持有價值約 1.18 億美元的比特幣。
在英國,網站設計公司 The Smarter Web Company 在截至 4 月的六個月內僅實現淨利潤 9.3 萬英鎊,但由於其持有價值 2.38 億英鎊的比特幣,其市值約為 5.6 億英鎊。
投資者願意支付的溢價凸顯了他們對這些持有加密貨幣的公司的價值認可。
那些證明自己致力於繼續籌集資金購買加密貨幣的公司會得到投資者的獎勵,投資者對其股票的估值高於公司持有的比特幣價值。為了實際購買這些代幣,公司通常通過發行債務或股權籌集資金,然後通過 Coinbase 等交易所將資金投入購買加密貨幣。
速度至關重要。埃斯特斯表示:「歸根結底是速度問題。目標是增加每股比特幣數量,那些能最快做到這一點的公司會獲得高溢價。」
對投資者而言,「每股比特幣」—— 即公司每股持有的比特幣數量 —— 是成功的衡量標準。如果公司快速購買更多代幣,股權投資者因此間接持有的每股加密貨幣數量增加 —— 這也是投資者早期願意支付溢價的原因,他們希望未來能持有更多每股比特幣。
大多數購買比特幣的公司同時也在運營其他業務,但新一波交易涉及空殼公司,這些公司正在大量購買或承諾購買加密貨幣。這些公司作為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s)運作,籌集資金用於購買或合並現有企業。
風險投資公司 Dragonfly Capital 的普通合夥人羅布・哈迪克表示,當一家有實際業務的公司購買比特幣時,運營風險「實際上往往更高」:「你有一個現有的管理團隊,他們的目標可能會隨時間變化,可能與運營業務存在優先順序衝突。」
高管們現在開始購買其他代幣,因為這一趨勢已擴展套件到比特幣之外。這些工具還為持有大量加密貨幣的人提供了在不賣出的情況下獲取價值的方式。
ReserveOne 是一項由包括交易所 Kraken 和 Blockchain.com 在內的投資者資助的 10 億美元交易,該公司計劃購買比特幣以及其他加密代幣以太坊和 Solana。Ether Machine 籌集了 15 億美元,計劃將其用於購買以太坊。前巴克萊執行長鮑勃・戴蒙德通過與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的 Spac 交易籌集了 8.88 億美元,用於購買 HYPE 代幣。加密貨幣億萬富翁趙長鵬的風投公司牽頭完成了一項 5 億美元的交易,幫助一家加拿大電子煙製造商購買 BNB,BNB 是趙長鵬共同創立的幣安交易所的代幣。
哈迪克表示:「我們顯然正在見證一場不太合理的淘金熱。感覺沒有必要為所有這些不同代幣設立(投資工具)。」
對於散戶和機構投資者來說,加密貨幣金庫公司是一種無需直接持有代幣即可獲得代幣倉位的替代方式。
一些投資者選擇通過 BlackRock、Fidelity 和 Invesco 等大型資產管理公司推出的美國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來實現這一目標,這些受監管的產品已積累了超過 1000 億美元的投資。
但其他投資者無法這樣做。在英國和日本等國家,加密貨幣 ETF 已被禁止,因為監管機構試圖保護投資者免受數位資產波動風險的影響。因此,金庫公司作為一種代理工具,為投資者提供了通過可交易工具間接接觸加密貨幣的途徑。
UTXO Management 的共同創辦人泰勒・埃文斯表示:「很多機構(投資者)根本無法投資 ETF,或者無法直接持有(加密貨幣)。」他表示:「我們認為比特幣金庫公司填補了這一空白,它們發行了符合投資許可權的證券。」他的公司規模 4.3 億美元,其中 95% 的投資都投資於比特幣資金管理公司。
投資者還在利用一些國家在持有加密資產和股票之間的稅收套利機會。在日本,加密貨幣收益的稅率高達 55%,而股票稅率為 20%。在巴西,加密貨幣收益稅率為 17.5%,而股票交易所交易的股票稅率為 15%。
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對數位資產行業的全力支援,激勵了全球範圍內「加密貨幣金庫公司」的蓬勃發展。來源:May James/SOPA/Getty Images
因此,投資於持有大量加密貨幣的公司在稅收方面可能比直接持有加密貨幣更有效率。
熱切的投資者正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具有類似稅收結構的新國家以獲取利潤。埃斯特斯表示:「美國市場現在已經飽和…… 我們正在尋找美國以外的機會。」
加密貨幣與資本市場的全新聯盟頗具諷刺意味,因為其最初使命是顛覆傳統金融市場,遠離大型機構的窺探目光。
從投資者那裡籌集債務和股權『一一策略的核心,而且是維持其運作的必要條件。那些加密貨幣購買速度不夠快的公司股價已開始下跌。
儘管 Sequans Communications 在開始購買比特幣後股價飆升了 160%,但其股價現在已跌至購買前的水平,反應出投資者對其購買速度的不滿。
埃斯特斯說:「你把華爾街和加密貨幣結合起來,你需要市場能夠支援這種收成。」
為了擴大規模,許多此類公司正在計劃超越僅僅作為全球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加密貨幣池。
戴蒙德表示,他專注於 HYPE 代幣的投資工具可能會收購其他加密貨幣金庫公司。「如果它們陷入困境,我們可以收購並重建它們,」他說。「這將為最強者創造機會,坦白說,就是搶購那些管理不善或融資不足的公司。」
與此同時,日本的 Metaplanet,全球第五大企業比特幣購買者,計劃以其龐大的代幣儲備為抵押借款,並轉型為加密貨幣金融服務公司。
美國熱能公司 KULR 也在探索「比特幣支援的金融服務」,如貸款業務,而礦業公司 Panther Metals 的執行長達倫・黑茲爾伍德表示,計劃利用其比特幣持有量為未來的勘探專案提供資金。
Natixis CIB 的貝諾伊斯特表示:「自然的演變就是金融服務,因為你可以用一大堆比特幣來支援你的財務承諾。」
在美國副總統 JD・萬斯在拉斯維加斯比特幣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後,與會者合影留念。加密貨幣購買速度不夠快的公司股價已開始下跌。來源:Ethan Miller/Getty Images
但加密貨幣貸款是高風險業務。2022 年,貸款市場因價格下跌引發一連串違約而崩盤,導致交易所 FTX 倒閉。
貝諾伊斯特補充道:「我對這種策略的主要問題是,我不太明白它會如何結束。公司陷入一個迴圈,必須不斷通過額外購買來維持這個迴圈,再回到市場購買更多 —— 這個迴圈必須持續以證明溢價的合理性。」
最大的風險是,如果 —— 或者當 —— 加密貨幣價格崩盤時,損害會有多深。不可避免地,加密貨幣市場低迷意味著股價與代幣掛鉤的公司也將下滑。
那些舉債的公司面臨更大風險,因為它們需要向投資者支付利息,並可能被迫籌集更多資金或出售其加密貨幣持有量以履行債務義務。
一位加密貨幣對衝基金負責人表示:「如果你通過舉債來償還現有債務,這種結構非常不健康,讓我非常不安。」他補充道:「你可能會面臨系統性風險,因為有太多這種脆弱的結構需要完全或部分解除,這會對市場造成壓力。」
他還表示:「我希望監管機構對此進行監管,而不是所有人都假設市場會永遠上漲而建立金庫。」
投資者表示他們意識到風險,但渴望在繁榮時期賺錢。UTXO Management 的埃文斯在多家加密貨幣金庫公司擔任董事會成員,他表示正在推動執行長們「通過運營業務在市場低迷時有現金生成方式,並通過除籌集資本外的其他方式從比特幣中獲得收益」。
然而,即使是業內利益相關者也越來越持懷疑態度。埃斯特斯說:「這將以泡沫破裂告終。它們漲得有多快,跌得也能有多快。」
Avalanche 押注 RWA:秒級結算+客製化子網,欲承接傳統金融巨頭 2.5 億美金資產
中國人民銀行要求金融機構:區塊鏈+AI納入「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