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比特幣 > 比特幣被政府「搶購」:新的公認財富還是風險集中?

比特幣被政府「搶購」:新的公認財富還是風險集中?

2025/05/12 3

政府機構持 8% 比特幣,合法化與集中化風險並存。
(前情提要:亞利桑那州長簽署加密貨幣儲備法 全美第二州落地,「HB 2749」重點速看 )
(背景補充:全美首例!新罕布夏州長簽署「通過比特幣儲備法案」,允許 5% 公資金投資 BTC )

本文目錄

  • 在動盪世界中的戰略對衝
  • 超過門檻的風險:集中化擔憂
  • 平衡合法性與網路完整性
  • 對此的思考
  • 結論

截至 5 月,流動性競爭明顯加劇。過去一年機構投資者比特幣持有量的激增導致流動性枯竭。

最新資料顯示,超過 8% 的比特幣總流通供應量現由政府和機構投資者持有。這種前所未有的主權和機構參與去中心化資產的程度引發了激烈爭論:這是比特幣作為戰略儲備資產的合法化,還是預示著威脅加密核心理念的集中化風險?

在動盪世界中的戰略對衝

對許多政府和機構而言,積累比特幣反應了面對巨集觀經濟不確定性的理性策略。隨著法定貨幣面臨通膨壓力,地緣政治不穩定持續,比特幣越來越被視為數位黃金的替代品。

儲備多元化:一些中央銀行和主權財富基金已開始將其投資組合的一部分從法定貨幣和黃金重新分配到數位資產。比特幣 2100 萬枚的固定供應量提供了法定資產無法提供的通膨對衝。貨幣弱勢或貨幣政策脆弱的國家,如阿根廷或土耳其,對 BTC 作為儲備多元化工具表現出了特別的興趣。

機構合法化:當養老基金、對衝基金和上市公司將其投資組合的一小部分分配給比特幣時,這向其他市場參與者傳遞了信心。像 BlackRock、Fidelity 和主權財富基金等機構的高調配置對比特幣資產類別產生了合法化效應。比特幣不再只是投機零售交易者的領域;它已在董事會和政府金庫中找到了歸宿。

戰略自主與抗制裁:在日益分裂的全球金融秩序中,比特幣為國家提供了繞過由美元和 SWIFT 系統主導的傳統支付渠道的手段。對於受制裁國家或希望減少對西方主導金融基礎設施依賴的國家,持有比特幣提供了一種金融主權形式。

實際通膨對衝:經歷高通膨的國家現在考慮將比特幣作為功能性對衝。例如,奈及利亞和委內瑞拉不斷增長的比特幣儲備往往是出於在法定貨幣貶值中保值的需要。這些實際用途進一步鞏固了比特幣作為「數位黃金」的敘事。

超過門檻的風險:集中化擔憂

雖然機構和政府採用帶來了合法性和流動性,但超過 8% 的比特幣總供應量集中在少數大戶手中,這引發了對網路長期健康狀況的擔憂。

去中心化侵蝕:比特幣的創始理念建立在去中心化和金融民主化之上。少數大玩家 (無論是政府還是公司) 持有量的聚集威脅了這一理念。如果少數實體控制了大部分供應量,就有合謀風險、市場操縱或協調拋售可能導致市場不穩定。

流動性影響:大戶通常將其比特幣儲存在冷錢包或長期託管安排中,這意味著這些幣實際上從流通供應中移除。隨著更多 BTC 被用於戰略目的而非定期交易,可用的流動供應量縮小。這可能導致價格波動加劇,因為剩餘流通中的小規模買賣壓力就能顯著影響價格。

市場扭曲與道德風險:政府購買和持有比特幣可能無意中影響市場情緒和定價。如果一個主要政府突然宣佈出售或政策變化,可能引發市場恐慌。此外,這種權力可能被用作政策槓桿,與比特幣獨立於政治操縱的承諾相矛盾。

託管風險與治理影響:當機構通過託管人持有比特幣時,網路的去中心化本質部分被削弱。這些託管人可能受到政治壓力、法律義務甚至中央銀行的影響。這可能導致偽集中化,即比特幣的控制權雖然不在鏈上,但集中在少數中心化機構中。

主權沒收的幽靈:歷史表明,國家可以且確實會沒收資產。政府持有比特幣越多,監管框架可能越傾向於嚴格控制甚至強制託管轉移,特別是在金融危機期間。1933 年美國黃金沒收案提供了不可忽視的歷史先例。

平衡合法性與網路完整性

為確保比特幣作為去中心化資產的持續韌性,社群必須保持警惕。以下是一些緩解策略和未來方向:

  • 鼓勵零售參與:更廣泛的零售採用可以平衡大戶的影響。教育努力和更易用的工具至關重要。
  • 持倉透明度:機構和政府公開披露 BTC 持倉可能有助於提高問責制並減少操縱擔憂。
  • 加強非託管基礎設施:社群應投資於允許大戶以去中心化方式保護資產的技術 (例如多重簽名、分散式託管)。
  • 政策保障:擁抱比特幣的決策者也應支援維護去中心化和金融自主的監管框架。

對此的思考

儘管比特幣的機構化正在加速,但值得注意的是,超過 85% 的比特幣供應仍由非機構投資者持有,零售投資者仍是主導力量。這意味著儘管 ETF 或公司金庫鎖定了大量 BTC,市場的去中心化本質並未從根本上動搖。一些人擔心,隨著如此多的比特幣「休眠」或被託管,鏈上資料的參考價值可能正在減弱。這種擔憂並非沒有根據,但也並非新問題。

回顧過去,比特幣的主要交易活動始終集中在鏈下,特別是在 Coinbase、BN 和早期 FTX 等中心化平臺上。這些交易在鏈上難以檢測,但對市場價格和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們今天面臨的局面類似,但我們依賴的分析工具已變得更加複雜。ETF 資金流動以及公司和國家持倉的變化通常需要遵守資訊披露義務,這反過來為市場分析師提供了比傳統交易平臺更可追蹤和透明的資料。

總體而言,機構對比特幣的興趣已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從 ETF 和公司金庫到國家儲備,機構持有的比特幣總量已超過 220 萬 BTC,並且還在持續增長。無疑,這種資金流入在熊市期間為市場注入了顯著的穩定性。然而,穩定之下隱藏著隱憂:比特幣正逐漸金融化,其價格波動越來越受到巨集觀經濟情緒和與傳統金融資產相關性的影響。這種聯絡正在重塑比特幣獨立的原始神話。

結論

超過 8% 的比特幣現掌握在政府和機構手中,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標誌著加密貨幣作為值得儲備的資產的歷史性合法化。另一方面,它引入了可能破壞比特幣基本原則的集中化壓力。

📍相關報導📍

比特幣在土耳其創下歷史新高!里拉重貶催生 BTC 加密避險潮

國際清算銀行報告:比特幣成經濟下行期的避險選項,全球使用量逆勢上升

富爸爸再轟央行:假鈔偷走你的自由!買黃金、白銀和比特幣打造去中心化財富

最新文章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