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貨幣資訊 > 這男人想把比特幣礦機送上太空:無限陽光+零冷卻費是 BTC 挖礦聖地

這男人想把比特幣礦機送上太空:無限陽光+零冷卻費是 BTC 挖礦聖地

2025/08/20 5

在火箭發射成本加速下探、電力需求狂飆的當下,新創公司 Intercosmic Energy 執行長 Nick Moran 端出「把礦機送上太空軌道」的計畫,試圖開發源源不絕的太陽能。
(前情提要:最大比特幣礦工夢》Tether合作南美農業公司Adecoagro,導入再生電力挖礦)
(背景補充:Palantir創辦人Peter Thiel入股BitMine礦企9.1%股份,看好押注以太坊 )

本文目錄

  • 平價發射 × 無盡陽光 × 冰冷太空
    • 為何選擇太空?
  • 具體路徑:ISS 與 Starship 的交會點
  • Intercosmic Energy 時間表與資金藍圖
  • 挑戰:低延遲、法律與設備壽命
  • 從科幻到資本競速

我們知道比特幣礦機需要耗費龐大電力來進行挖礦與散熱,各大礦企都在尋求能提供便宜、穩定能源的地方。而最近 YT 頻道 Bitcoin Bram 的一部影片 Bitcoin Mining in Space: The Craziest or Smartest Idea Ever?,提供了一個看似瘋狂,但又令人期待的靈感:把比特幣礦機送上太空。

平價發射 × 無盡陽光 × 冰冷太空

主持人訪問了曾在工業低溫領域工作十年、成立新創公司 Intercosmic Energy 並擔任 CEO 的 Nick Moran,在投入大量時間研究比特幣之後。他靈光乍現:如果礦機能在地球偏遠地點使用閒置電力,那麼軌道上 24 小時近乎不間斷的太陽能,就是一座被忽略的金礦。

為何選擇太空?

Moran 指出與地面相比,太空軌道具備三大優勢:

  • 連續日照:同步軌道每天約 23 小時日照,低地球軌道也有 18 小時。
  • 自然低溫:真空環境提供免費散熱,省去礦場最大營運成本之一的冷卻。
  • 零土地競爭:不必與農業或住宅爭地。

至於在可行性上,Moran 估算:目前上太空每公斤約 5,000 美元的運載費用,未來十年可再降 99%,恰逢比特幣長期價格「隨貨幣供給膨脹而走高」。當「上行的幣價」碰上「下行的發射費」,太空算力便浮現經濟誘因。

具體路徑:ISS 與 Starship 的交會點

具體來說,Moran 評估短期切入點是利用國際太空站 (ISS)。俄羅斯將於 2028 年退出維運,NASA 計畫 2031 年後除役。Moran 主張把空出的艙段改裝成礦場:當前太陽能板、配電與散熱系統一應俱全,只需把 ASIC 礦機送上去即可驗證概念。

中期則倚賴 SpaceX Starship 與藍色起源 (Blue Origin) 把專屬衛星送上同步軌道,礦機把日照電力轉為算力,再透過 Starlink 回傳區塊鏈資料。

Intercosmic Energy 時間表與資金藍圖

目前 Moran 已投入數萬美元申請「軌道區塊鏈採礦平台」專利,並獲得「七位數」的口頭投資承諾,但前提是找到具衛星製造經驗的共同創辦人,他給自己設下的里程碑是:

  • 2028 年:完成首顆實驗衛星,趕在下一次減半後的算力空檔上線。
  • 2032 年前:在同步軌道部署商業化礦群,與地面礦場共同維護比特幣網路安全。

挑戰:低延遲、法律與設備壽命

雖然太空礦機能使用廉價電費並排除冷卻問題,但在實際運行上仍面臨三道關卡:

  • 通訊延遲:節點必須與礦池保持低延遲,否則提交區塊時機太晚將削弱收益。
  • 跨國監管:誰能在軌道上「發電」、「發幣」?現行外層空間條約缺乏明確框架。
  • 硬體耐久:輻射、高溫差考驗 ASIC 與電源模組壽命,維修成本高。
  • 從科幻到資本競速

    筆者不是太空專家,對於此計劃到底能否實施?無法有肯定的判斷。不過若 Moran 的時間表兌現,未來的算力版圖將不再侷限於地球某個偏遠的水電站、地熱或核電站,而是延伸至地球之外。

    那將是人類首次把貨幣系統的保全工作,交給無盡陽光與冰冷真空,聽起來是個蠻美好的未來。

    📍相關報導📍

    中本聰創造了永生經濟!Michael Saylor萬字訪談:死後銷毀比特幣私鑰,是一種終極去中心化慈善

    如果有一天我突發意外,加密資產何去何從?

    川普內心分析:進化心理學如何解釋反對貿易?

    最新文章

    同类文章